而当天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厅里,记者见识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天气预报。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2023年福建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把思路打开,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德经济总量排在福建全省末位,俗称闽东老九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耕地给不了的,森林也可以给。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2023年福建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成片的农田里,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松土、种苗……一片繁忙景象。
从凤凰留神种的美丽传说,到晋东南百姓称呼的金珠子,沁县的小米产业已经成为特色主导产业,全县谷子播种面积超过13万亩。村里拥有山西省级非遗小店牺汤,源于周朝牺牲祭祖的一种羊汤,流传下来成为民间传统美食。豫晋两地,地理毗邻、习俗相近、人缘相亲,相同的黄河农耕文明从远古而来,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上代代传承、延续至今。到了收获季,这儿就是游客的旅游打卡地。
王吴村只是山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牺汤采摘节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我们都成了‘网红村了。
山西刀削面、老陈醋是河南人钟爱之物,河南胡辣汤、烩面在山西也有不少粉丝。山西用好山好水、好景好物,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有机结合,在广袤的乡村催生美丽经济。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加工大省,山西是全国有名的小杂粮王国,在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两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借鉴,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携手共进。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的厂区里,脚下就是恒温仓储库,妥善保管的谷子意味着人们随时都可以吃到新鲜的小米。
每次一小包,刚好煮一锅,小包装的优质小米,俘获了年轻人的心。大小不一、颜色也不同的谷穗,代表着不同的品种。谷子脱壳,就成了小米。机械的轰鸣声中,郭小强将肥料卸下车,说:一个旋播一体机,把以前三个机器干的旋耕、施肥、播种、打药等活儿都干了,省事儿。
一碗舌尖非遗,丰富着游人的味蕾,香飘乡村振兴路。晋豫两省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两省均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石碾、磨盘早已被现代化的流水线代替,清理、脱壳、抛光、色选、包装等11道工序全部自动完成。小有名气的安阳马投涧小米,是安阳市龙安区打造的特色产业之一,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从品种、种植模式到生产加工、销售,不断抻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王吴村不仅做大了旅游业,更将其做强做优。王建堂用的这套实用、好用的新技术叫一免五增技术,是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技术团队研发的玉米秸秆归垄沟播抗旱艺机一体化技术,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出苗难、秸秆还田作业成本高的问题。太岳、太行两山之间,多山地丘陵,昼夜温差大,富含微量元素的红沙土,造就了黄金谷物种植带。每年村里还会专门拿出10亩农田,种十几个谷子品种做试验示范。(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马愿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豪杰整理)绝招亮点对对碰山西农业数据2023年,新推荐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2家,晋兴板新三板上市省级龙头企业36家新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集群1个、产业强镇4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打造12个省级特优产业强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以上,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94.2%河南农业数据近年来,河南省被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92个,创建国家级农业品牌35个、省级农业品牌1037个河南已建设美丽小镇500多个、四美乡村1万多个、五美庭院183万个,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5年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本报记者 马愿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豪杰 整理)。如何把风景种得有特色,吸引游客?王吴村下了点巧功夫。
去年,王建堂用上了一套新技术,1500多亩玉米,亩产增加600斤。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为引领,启动千村万户乡村设计精品示范行动,创建乡村建设示范县、乡镇、村,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咱也赶一赶‘时髦,借一借旅游‘东风。同样是旱作区,河南省洛阳市的旱作农业也以科技助力。
农文旅融出和美乡村好风景穿越南太行,独特的高原乡村美景晋收眼底,大大小小的村庄在山脉与河谷间星罗棋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打造出杂粮、陈醋、小米等一系列山西农业名片。山水相连,晋农优品、豫农优品,正齐齐发力,赋优于特,打造金字招牌。与果蔬粉结合生产的五色营养果蔬粉、小米奶,为都市白领打开健康生活新方式……在沁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小米及其制成品的集中亮相,让参观者惊叹不已。王吴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强介绍,以传统农耕为主的王吴村,已经从种庄稼变为种风景、种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幸福饭碗。
河南日报联动报道中部崛起满目新向兴报道组来到山西,到乡村走走农文旅融合的幸福路,在田间触摸春耕里的科技范儿,进工厂品尝农特优产品的含新量,从乡村新图景里探寻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径,期许豫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四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愿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豪杰整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山西经验□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王自力三晋大地,地肥水美五谷香,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王吴村是小店区最大的行政村,有村民2500多户,耕地7000多亩。
去年被列为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主推技术之一的一免五增,已经成为长子县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的核心技术模式之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做强土特产,做好特优文章,山西走出了一条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建集群的发展路径,以技术攻关为引领,从市场中寻找突破口,不断赋能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特优农产品量质齐增。特色优质农产品,如何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米通天下?答案是:推陈出新,擦亮品牌。幼儿营养小米米粉,正成为宝妈的最爱。嵩县黄庄乡三合村,良好的山水资源和原生态古村落吸引了许多画家和美术爱好者前来写生,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手绘小镇……一首农文旅融合的协奏曲正在豫晋大地奏响。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打造智慧农业。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同样拥有丰富农业资源、深厚文化底蕴的河南,一个个古老的村落,沉睡的文化资源被唤醒,农田、农事、农村、农趣,正在加速融合出一片新天地。王永强说,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让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也让王吴村小店牺汤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王建堂蹲下身来,指了指田垄说:机器播种的时候,增加了探墒沟播深度,就是主动给种子找墒。进入沁县谷子主产区,道路旁,米通天下四个大字是当地发展产业最好的注解。